David's forum论坛『TUBE DESIGN & DIY』 → 帖子显示 发表新主题 刷新页面 回复本贴 返回 
主题:[原创]STC放大器的实际装机方法的考察 本主题第11506个浏览者  (总共3页) 1 2 3

 大卫
 

 积分:57553
 级别:论坛总版主
 头衔:坛主
 来自:福州
给大卫发信发送邮件访问大卫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大卫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1楼  回复此帖
re:

 笔者将此P-G NFB并用强SRPP应用于CV18 para、1626、2A3及6EM7的各单端放大器中。

 对此线路采用多极功率管,在动作上也不会有何问题,不过从五极功率管无需较大振幅来驱动这一点来看,采用起来便显得多余。并且,它也与SRPP一样,其输出端的DC电压叠加有一半的B电压,直交起来相当不方便。

2.4.4 阴极跟随器驱动线路的追加

 如前所述,在P-G NFB并用(强)SRPP线路中,我们无法实现深度的P-G NFB。 在此,可同时实现大振幅驱动及深度P-G NFB的,还有通过B电源供电的(包括强SRPP在内)标准SRPP来单独获取振幅,外加独立的阴极跟随器以施加P-G NFB的这样一种方法。

 这样的线路结构初见仿佛象直热三极管的「古典线路」,但从输入级的屏极至阴极跟随器驱动级的屏极有100%的P-G NFB这一点来看,本质是属于工作状态不同的「近代线路」。

 实际上,对于未到需要输入级采用SRPP以实现其振幅要求的功率三极管(或多极管)来说,有时亦可将输入级的SRPP用电压放大五极管或高μ电压放大三极管来代替,亦能保证所要的振幅,最终达到充分实用的目的。象这样的线路笔者称之为「准超三极管接法V1线路」或「原形线路」。

2.4.5 功率三极管的动作例

 下表为超三极管接法线路Version 1单端放大器的动作例(功率三极管)。




有附件:[10K]
点击看大图

--
I want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 what I can do!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8.5.4.112]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2日 12:36:58

 大卫
 

 积分:57553
 级别:论坛总版主
 头衔:坛主
 来自:福州
给大卫发信发送邮件访问大卫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大卫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2楼  回复此帖
[原创]re:


无内容!



有附件:[8K]
点击看大图

--
I want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 what I can do!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8.5.4.112]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2日 12:37:24

 大卫
 

 积分:57553
 级别:论坛总版主
 头衔:坛主
 来自:福州
给大卫发信发送邮件访问大卫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大卫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3楼  回复此帖
[原创]re:

2.4.5 特殊的放大器

 6AC5GT及CV18的情况比较特殊,下面另行叙述。

●  6AC5GT单端放大器=(P-G NFB并用SRPP 容交驱动)

  6AC5GT属于以UY76/UY56的直交阴极跟随器驱动为条件的直交三极管,对推动管的栅极需输入以6AC5GT的阴极为基准的0电位的信号。因此,基于下述的限制条件构成P-G NFB SRPP驱动的6AC5GT单端放大器。

 (A) SRPP的输出条件:不得不采用C/R交联。
 (B) SRPP的屏极的NFB兼DC供压条件:可解决。

 此单端放大器可获得与其他超三极管接法V1放大器极为相似的声音。

 之后,对直交的可能性进行了考虑,并且强制性地通过提供给输入级作为SG电压的自给偏压实现了直交,并作为真正的6AC5GT超三极管接法V1放大器获得了成功。线路图等详细内容请参考6AC5GT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的专项。

●  CV18 s /para s A2类P-G NFB并用强SRPP 容交驱动)

 CV18的0偏压A2类放大器的场合,栅极的输入阻抗极低,并且偏压在摆到正偏区域时将有很大的栅极电流流过,因此只有采用强力的6AS7G/6080的阴极跟随器驱动而没有其他方法。为了使6AS7G/6080的阴极跟随线路能以自偏压进行动作, 其结果是:

 (A) 强SRPP的输出条件:不得不采用C/R交联。
 (B) SRPP的屏极的NFB兼DC供压条件:无法解决。

 A2类放大器的场合,P(屏极供电)电压为150V~180V左右,太低,直接提供给强SRPP的屏极的话,是无法工作的。为此,便将6AS7G/6080与强SRPP的P-G NFB改为了C/R交联。

 驱动CV18的阴极跟随器以电阻为负载,并采用栅极电感,结果是信号通路中介在了3个对音质有影响的被动器件,在NFB信号通路中也介在了电容,尽管如此,它的声音也与其他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很是接近。有关线路图等详细内容请参考CV18的专项。




--
I want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 what I can do!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8.5.4.112]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2日 13:05:23

 大卫
 

 积分:57553
 级别:论坛总版主
 头衔:坛主
 来自:福州
给大卫发信发送邮件访问大卫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大卫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4楼  回复此帖
re:

3 调整方法及课题

 以下对多极功率管及具有较浅偏压的功率三极管(含三极管接法)在超三极管接法V1线路中使用时的工作点调整方法及其共通的课题进行说明。 

3.1 功率级的偏压调整方法

 超三极管接法V1线路的推动级的电压反馈管与功率管的栅极直交,因此,对于容交的准超三极管接法线路来说,便不用进行本项的调整。{对于容交的准超三极管接法,仅交流信号的动作与超三极管接法V1相同,其直流成分则相对稳定,因此与普通线路一样,其滤波电容和栅漏电阻对声音的影响不容忽视。}

 超三极管接法V1的推动级的电压放大五极管(或Tr/FET)与电压反馈管所构成的线路中,其对功率管的输出部分的直流电位并不很高,只不过落在50V左右,因此即便将电压反馈管的输出与功率管直交,亦可通过单一的B电源简单地得以实现。现以此线路结构为准,对其工作点的调整方法进行如下说明。

 对于功率管的自给偏压的调整,以前述「1.2 超三极管接法V1的定义」中所示的标准线路图为基础,按照下述步骤进行调整。

(1) 预先将输入级五极管(或Tr/FET)的偏压设为较浅---先将可变电位器调零或调得较小,这样,输入管的工作点在较低的屏压(Ep)亦有其相应的屏流(Ip),其直流电阻变得较小,此时,其上方的电压反馈管基本上便处于负担着B电压的状态。

(2) 在此状态下,功率管处于截止或接近于截止的状态,即便向输入级输入信号,所能听到的也不过是从上方的电压反馈管线路泄漏出的些微的音乐(信号)声及极为接近截止的失真的声音。此时功率管的阴极电压远未达到要求值,输入级的五极管(或Tr/FET)的第二栅极电压也非常低,整机动作处于不完全状态。

(3) 然后缓慢地将可变电位器的阻值上调,在达到某一点的时候,声音几乎是突然地变得相当的正常且漂亮。这是输入级作为恒流源开始动作的一个证据。

 此时的状态基本上已经较为接近正确的动作状态,不过,功率管是否处于恰当的工作点上,还应通过测量功率管的阴极电压,并以此除以阴极电阻的值后得出其阴极电流(Ik)=屏流(Ip)+第二栅极电流(Isg),然后根据管子的厂家规格进行判断。

(4) 在极限屏流范围内,则可进一步地将可变电位器上调,直至输出功率最大,且失真感最少的点----尽管因人而异----为止。调整到此结束。

(5) 若要更为精密地进行调整,可增减在电压反馈管的阴极串入的偏压兼I/V变换电阻的阻值,在维持适当的功率管偏压的同时,重复上述(1)~(4)的过程。

 也就是说,通过调整输入级的五极管的偏压来改变其屏流并反映到其屏压上,进而反映到处于其上方的电压反馈管的动作中,并由电压反馈管的阴极电压=功率管的栅极电位来决定。输入级的五极管的屏压上升,则功率管的阴极电压也随之上升,属于一种带有自我补偿的缓慢的伺服动作。

 输入级采用Tr/FET的场合,由于不具有上述的伺服动作效果,,调整将变得更为简单,但与此同时,与采用电压放大五极管相比,其动作会有少许的不稳定,不过一旦调整完毕,在实用上却不会有任何问题。

3.2 线路上的问题点

 就如读者所注意到的,此线路中,基于功率管的自给偏压,结构上其阴极电位将不得不随着栅极电位而产生变化。这是由于输入级的五极管(或Tr/FET)的动作支配着偏压值而致。

功率管设定为最佳工作点时,输入级的五极管并无保证是处于最佳工作点上,同样地,输入级的五极管处于最佳工作点时,功率管也并不保证能处于最佳工作点上。

 亦即,就本来应为互相独立的输入管(五极管)的最佳工作点与功率管的最佳工作点来说,问题便归结于选择哪一边进行偏压设定。自然仅对五极管的偏压进行设定,将使线路变得更为简单----可以减少元件数量。

3.2.1 输入级采用五极管时

 不过在实用上,按照使功率管落在最大屏损(+最大第二栅极损失)的规格范围内来进行工作点的决定,从而预先决定功率管的阴极电流状态----预先对自给偏压加上垫高的电压(功率级阴极电位)以对输入管的第二栅极供压进行决定-----来进行计算的话,实际上的工作点基本上都可与计算所设定的工作点相吻合。

 象这样方法虽然简单,但结果上还不至于导致输入管的工作点离开特性曲线的最佳工作点太过分,且电压反馈管的工作点也同样不会与最佳工作点相差太多,因此在实用上是可行的。 

 笔者在几乎所有的场合,都没有遇到过诸如无法调整、无法获得耐听的音质等情况,都是将电位器调到听感最佳的点后,仅测量线路各点的电压,确定是落在规格范围内后便结束调整,这样估计可获得理想最大输出的70%左右的输出功率。

3.2.2 输入级为Tr/FET时

 输入级非电压放大五极管,而是Tr/FET时,其调整方法原则上亦与五极管相同。

 就笔者的单方面试验,对于由晶体三极管或曾作过试验的2SC1775A所构成的输入级来说,似乎对集电极电压并不敏感,在电压分配上没有任何问题。

 FET的场合,便有少许问题。不同的FET种类,基于所提供的漏极电压/电流—源极电压,对其音质(即驱动波形)有较大的影响,有时候有必要对功率管的阴极自给偏压兼「垫高」电压本身进行调整。

 根据友人H氏的基于各种FET的试验,以得到良好音质为前提,FET似乎可分为漏极供电电压幅度较宽与较窄的两种类型。当然,如何寻找前者的最佳音质点便成为了一个乐趣。

 根据笔者的实验,在2SK30A-Y - 12AU7 - 30A5的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中,漏极电压在18V~20V左右最为好声。大于此电压范围的话将有损于音质,低于此电压范围 便导致增益跌落,声音将会起雾。允许调整范围相对较宽的有2SK68A,不过已终止生产,相类似的有Idss稍大的2SK163。

3.2.3 输出功率的最大化

 若要追求最大的输出功率,便须在施加最大输入振幅的同时,用示波器观察线路中的各点的波形,寻找出上下同时削波的电压分配关系。此过程有可能最终导致修改电压反馈管的负载电阻值及功率管的自给偏压电阻值。

 不管怎么说,若无法保证电压反馈管的输出电压幅度超出功率管的允许输入幅度,则要求最大输出功率都将是一句空话。(当然也是适用于任何放大器的前提条件。)

·对于削波,一般地将首先出现于功率管偏压较深的负端---截止端。至于偏压较浅的一端或正端,由于电压反馈管为阴极跟随方式,允许功率管的栅极电流,因此有不易削波的可能性。

此种场合,若偏离最佳工作点而超出最大屏耗的话,将导致功率管的损伤,因此在调整时,不用说应注意采取对功率管的阴极电压进行监视等的措施。并且,即使削波点不对称,亦可落在恰当的工作点上。即便有所谓的常识,结果也不过如此而已。

·若是因电压反馈管的输入电流振幅不足,即输入级电流放大及输出的振幅不足,便有必要采用更高的屏极/第二栅极电压,或将功率管更换为有足够功率增益的管子等,以确保电流输出的振幅。

·若电压反馈管的输出电压振幅不足起因于屏极所加电压的不足,可考虑仅从功率管接受电压信号的容交的P-G NFB。

·但是,若非严格限制功率管的栅极不可有电流,允许有少许程度的振幅进入正偏区域的话,电压反馈管线路的低出阻抗便成为了其条件。对于这一点,由某种程度上输出阻抗较低的电压反馈管线路来组成线路的话,应更为有利。

 只是,对于要求更大输入振幅的三极功率管,要靠电压放大五极管与电压反馈管的组合直接采用功率管的屏压的线路,要取得full swing似乎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此帖被版主大卫修改于2007年04月02日 16:12



--
I want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 what I can do!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8.5.4.112]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2日 15:49:04

 大卫
 

 积分:57553
 级别:论坛总版主
 头衔:坛主
 来自:福州
给大卫发信发送邮件访问大卫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大卫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5楼  回复此帖
re:

3.3 偏压较深时的对前一级的考虑

 在基于多极功率管的超三极管接法V1中(表1.1/表1.2中没有特别标明之处),输入级采用五极电压放大管+电压放大电压反馈管时,五极电压放大管的SG电压由功率管阴极直接提供。此时,电压反馈管的阴极电压将低于功率管的阴极电压一个功率管的偏压值,这对采用阴极偏压极浅的功率三极管(接法)的场合来说,将与多极管的超三极管接法一样可以适用。

 不过,对于阴极偏压较深且超过20V的功率管来说,提供给输入级的五极电压放大管的SG电压与P电压之间的差距将变得过大,考虑到有导致异常动作的可能性,因此需将SG电压加以抑制。

 用于抑制的线路非常简单,即将功率管的自给偏压电阻分割成两段,以图同时实现向输入级的五极电压放大管提供足够的SG电压及深度的自给偏压。如「表1.2 三极管或三极管接法Version 1单端放大器的动作例」所示,通过自给偏压电阻的电压分配,以求提供适当的SG电压。

 将功率三极管用于超三极管接法V1的场合,为了安全起见,应将阴极电阻分为两段,从中间取出扣除了功率管偏压后的电压提供给输入管的第二栅极。

 即便是偏压较深的多极功率管,也适合于这种方式。在「表1.1 超三极管接法Version 1 单端放大器的动作例(多极管)」中,这种方法也适用于UY38等部分管种。对于可多管换插的放大器,考虑到动作的安全性,也应该采用此方法。

 但是,通过这种分压之后,对五极电压放大管的直流伺服机能会有若干的下降,除了超出工作点动作范围的情况,我们还未发现功率管阴极电压有浮动的现象。

 不过,笔者所经历过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开机时会有噗声。似乎是灯丝热容量较小的输入级先开始动作时,功率管的栅极将被施以正电位,所产生的栅极电流一下子流进功率管的阴极线路中,对退耦电容进行充电而产生的噗声。

 在12B4A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及6AC5GT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中,开机时便有「噗」声。若使电压反馈管的加热过程得以缓慢进行的话,开机时便可实现缓慢的过渡,避免噗声,不过,考虑到此种噪声在一瞬间产生,其时间之短还来不及给管子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其功率也远未达到可伤及喇叭的程度,因此便不加以理睬,照常使用。

 作为其他的分压方法,还考虑了从功率管自给偏压电阻的K侧通过降压电阻向输入级的五极电压放大管的SG提供电压的方法,只是出于担心SG供给电压因电阻的参与而导致时间常数增大,且对功率管自给偏压变动的跟随性将恶化这一点,最终没有加以采用。

3.4 输入级线路~电压反馈管线路的组合与P-K NFB并用的课题

3.4.1 电压分配与声音的课题

 正如在之前的「3.2 线路上的问题点」及「3.2.2 输入级为Tr/FET时」中已稍作叙述的,对于输入级电压放大五极管(或Tr/FET)的种类及工作点同电压反馈管的种类及工作点之间的组合,以及全体所施加的B电压的分配对声音的影响,目前尚未被系统地解明。笔者也只是出于经验,找到了如下的组合而已。 

● 6AS6 - 12AT7 (6AQ8/5965)---------- 需250V为止

● 6AK5 - 6AT6 (6BM8的三极管部分) --需250V为止

● 6U8/6EA8/6GH8A - 12AT7 (6AQ8/5965)

● 6AU6/6BX6/6EJ7 ? 任何电压放大三极管 ---但第二栅极电压要在50V以上

● 任何 - 12AX7 -------- 250V以上最佳

● 任何 - 6AU6(T)

 此外,要做到兼具输入级五极管的屏极供电与功率管的自给偏压,且使用元件数量少,同时又要实现DC伺服功能,也增加了机子的复杂程度。 

 为了了解真实的工作状态与重放的声音之间的关系,尽管其间变数太多,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一旦定下功率管的工作状态,并将电压反馈管线路的输出采用容交,那么,通过如下的方法:

● 对于五极管(或Tr/FET)~电压反馈管的各种型号的组合,
● 改变对SRPP线路全体供电的B电压,
● 改变五极管(或Tr/FET)与电压反馈管之间的电压分配量,
● 改变电压反馈管负载电阻值,
● 对五极管的屏压进行增减

便可对与重放的声音之间的关联作出彻底的结论。

3.4.2 P-K NFB的应用

 在输入级的屏压中,含有被电压反馈管线路消耗后所剩下的NFB信号而调制的DC电压,因此,若将退耦电容C开路,其结果是,与电流负反馈一同,将变成P-K NFB,即针对输入级的NFB。

 到目前为止,在笔者的超三极管接法V1标准线路的输入级,笔者是在意识到增益不足会导致抵消了部分P-K NFB效果这一事实之上,在阴极的偏压电阻上并联退耦电容C的。 

 仅由P-K NFB所构成,同时在NFB线路中采用非线性元器件的线路为超三极管接法V3线路,此线路不具有P-G NFB,与超三极管接法V1放大器相比,其制动效果明显不足,不过在听感上(虽然因人而异)却有V1 放大器所不具有的别样的美妙。

 为此,作为V1放大器的P-K NFB的一个补充方法,笔者等在超三极管接法V1线路中增加了超三极管接法V3的P-K NFB,形成了「V1+V3复合线路」,1999年4月,笔者将若干台的超三极管接法V1放大器修改成了复合线路,并对其效果与再现性进行了确认,并将其应用到之后的几乎所有放大器中。不言而喻,其听感上的改善效果是很明显的。

 其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在输入级的阴极的自给偏压电阻+退耦电容C的并联与接地之间串入一颗100Ω左右的电阻,从功率管的屏极通过一颗数百kΩ的高阻值电阻使三极管(接法)的栅极对信号而言接地,并且串入称为真空管负载的具有屏极特性的二极管(接法),使功率管的输出信号以稍许的NFB施加于阴极。通过此项追加,在不导致有何增益下降的情况下获得了预期的P-K NFB效果。

(注:大卫在自己的6V6 STC中便不假思索地引用了此P-K NFB。)

 「图7 V1+V3复合线路」即为线路图概况。




有附件:[7K]
点击看大图

--
I want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 what I can do!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8.5.4.112]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9日 13:13:30

 大卫
 

 积分:57553
 级别:论坛总版主
 头衔:坛主
 来自:福州
给大卫发信发送邮件访问大卫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大卫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6楼  回复此帖
re:

3.5 三极管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的再讨论与与改进的余地

3.5.1 本质上的极限

●内部阻抗的课题

 笔者对下述三组的功率三极管进行了试验,结果是,它们的低音都象多极管似的具有不紧凑的倾向。

(1) ◆三极管(接法)功率管的(强)SRPP驱动P-G NFB放大器(前组)
  CV18 A2级并联/A1级并联/6AC5GT/1626/ 2A3/ 6EM7

(2) ◆超三极管接法V1放大器(后组,P-G NFB并用倒置μ跟随器驱动))
  6EW7/ 12B4A/ 6RA8/ 6GA4/ 6AH4GT/6AC5GT/ 6BQ5(T)/ EL34(T)

(3) ◆超三极管接法V1放大器(后组,P-G NFB并用阴极跟随器驱动)
  2A3/ 45/ 300B/ 5998(A)/ 6BL7GT/ 6BX7GT/ 6SN7GT/ 6AH4GT/ 6RA8/ 12B4A/1626

 前组的(1)中,基于P-G NFB 并用「强SRPP」的NFB的绝对量不足,无法实现本来的超三极管接法V1动作,功率管的电压振幅抑制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对于后组的(2),与超三极管接法V1线路的工作原理相比,本来应该是无甚差别。对于三极管(接法)来说,原本应是在具备电压放大器件的特性之上,其μ值较小,基于NFB所获得的看上去的Rp/μ的值也应不至于太低。 

 然而,若将后组(3)看作为阴极跟随器驱动与P-G NFB并用的「超三极管接法V1原形线路」的话,却要比在电压分配的难度及驱动振幅的确保上都残留下种种问题的「超三极管接法V1实用线路」更能简单地便可获得「超三极管接法效果」---基于超三极管接法的独特音质,其声音在极为接近三极管本身的同时又远比大环路NFB更接近多极管的超三极管接法V1。笔者对此线路方式上的试验十分顺利,因此重新对三极管的超三极管接法放大器进行考虑并加以应用。

●电压振幅的残留课题

 不管是哪一组,都属于需要较深的偏压和较大输入振幅的三极功率管(接法)放大器,其输出当中也残留有与其大输入振幅所相同的电压成分,因此无法做到象多极管的超三极管接法V1那样,其电流成分可随比例增加,因此其电流变换功能不如多极管,这是它所固有的本质上的一个极限。

●尽管可进行应急处理---

 若低音较松弛,暂且可以通过并用阴极负反馈(= CNF)来消除,但归根结底属于应急措施。在O先生的实验中,是从输出变压器初级引出一个恰当的抽头与屏极相连,并将阻抗最大的抽头引至电压反馈管的屏极,以图那怕是增加一丁点的P-G NFB,然而,这种做法也因无法取得理想化的绕组匝数比而无法实现飞跃性的NFB量的增加。

 在笔者的具有类似于晶体三极管特性的高μ功率管6AC5GT的超三极管接法V1(直交)中,例外地获得了与多极管相当的声音,不过在实际上,即使非μ=10以上的三极管(接法),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期待其效果。 

●P-G NFB并用阴极跟随器驱动方式

 按照笔者的分类,应该属于「准超三极管接法线路」(Semi-STC circuit),虽然通过对阴极跟随器(实际上是纯粹的电压反馈管)的负载使用恒流源等得不到什么放大效果,但比五极管(或BJT/FET)+电压反馈管的串叠动作更能承受大振幅的驱动,即便是低μ的功率三极管,与传统的线路相比,也更能获得紧凑的有质感的声音。例如,即便是μ=3的管子,基于较深的P-G NFB亦可实现总体上接近μ=1的效果,其听感上的区别亦是很明显的。

3.5.2 低输入阻抗对策~(1)电压反馈管与输入级五极管的强化

 关于低输入阻抗的功率三极管,需要强化电压反馈管线路的输出振幅。在CV18并联A1级强SRPP驱动P-G NFB放大器中,即便是12AU7的强SRPP也在达到满功率前开始脚软,明显感到力度不足。
  
 为此,笔者对采用了可允许较大电流的电压反馈管的超三极管接法V1进行了挑战。只是,大凡这样的管子的μ都较低,而我们又必须选择μ与电流值的乘积较大的管子。对于这样的管子,可考虑行功率管一族的12B4A/ 6BL7GT/ 6BX7/ 6AH4GT/ 6EW7等。

 采用这些电压反馈管时,输入级的普通电压放大五极管的屏流又太小,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无需较高屏压的6AN5/ 6AS5~30A5/ 6CL6/ 12BY7A等五极功率管,或采用与视频功率管的并用。这样的话,便可实现电压电流变换能力较强的恒流源,一举解决驱动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过这样的话,电压反馈线路便成为了「功率电压反馈管线路」,尽管如此,喇叭亦可完美地工作,只是功率级的输出功率中有相应的一部分将被输入级五极管及电压反馈管所吃掉。

 通过上述的做法,对于象栅极电流较大且需要低输入阻抗的CV18与811等管子来说,即便是在不完全的程度上,亦可不用另外准备专门的阴极跟随器驱动级,通过容交来简单地组成二级放大器。若非要求满功率输出,象这样的放大器还是有一试的价值的。

3.5.3 低输入阻抗对策~(2)超三极管接法驱动GG线路

 栅极接地线路方式(GG线路)极为有效。笔者在CV18的超三极管接法驱动GG 线路上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本篇到此结束>


(本文属于大卫对宇多宏氏原创文章的理解消化、编译及增补后的产物,特此声明。)




--
I want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 what I can do!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8.5.4.112]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9日 14:41:46

 libin_hf
 

 积分:153
 级别:高级会员
 头衔:
 来自:
给libin_hf发信发送邮件访问libin_hf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libin_hf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7楼  回复此帖
re:

感谢大卫兄辛勤的工作,使我等得以了解这么好的电路设计。正在理解消化ing...

有机会一定要做一台STC单端来深度体验一下!

再次感谢!



--
常年感冒,偶尔发烧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61.132.137.44] 发表时间:2007年04月09日 20:20:16

 cpyip
 

 积分:11
 级别:一般会员
 头衔:
 来自:
给cpyip发信发送邮件访问cpyip的主页查看主页查看cpyip的详细资料详细资料第38楼  回复此帖
re:

谢谢大卫兄的宝贵资料!要慢慢看。



--


 编辑修改这个贴子--发贴作者和版竹权限编辑帖子  班竹删除贴子--班竹权限删除帖子  IP:[219.78.48.125] 发表时间:2008年01月02日 23:21:56
本主题第11506个浏览者  (总共3页) 1 2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帖子列表     返回顶部 @以上言论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观点

对本主题进行回复:
作者昵名: * 口令:* 第一次发言请注册 忘记密码?点这里
作者信箱: 回复请Email通知(如需通知请填写Email并打勾)
帖子主题: *
帖子表情:
插入特效&表情:
上传文件或图片:    文件最大不超过400K
文章内容:

UBB代码 允许
HTML语言 禁止
URL自动识别 开启

关于UBB?
帖子加密: 浏览帖子需要积分大于 不加密请留空;如果加密,请打勾选中,此功能对帖子本人和版主无效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

Where All Good Designs Await Resurrection...
Ultimate Tube Audio Encyclopedia